走进莫河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,记者仿佛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。馆内陈列着几十件国家级文物,每一件都承载着驼工的艰辛与奉献。
莫河骆驼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沿,茶卡镇以南约18公里处。这里,曾是驼铃声声、风沙漫天的古道,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农牧业、工业、旅游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。
1954年,“茶卡骆驼选育场”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接管,并更名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,后演变为今天的青海省柴达木农垦集团莫河骆驼场。
但驼场内历史陈列馆,散发着岁月气息的怀旧建筑,无一不在讲述着,这个在驼铃声声中,孕育无数探路者的摇篮,是如何在交通闭塞的年代闯出一片“天路”。
“莫河”,蒙古语意为“圆弯角”,这片土地因水丰草茂、河流蜿蜒而得名。解放前,这里曾是“茶卡骆驼选育场”,隶属于马步芳的一个骑兵营,主要用于驮运茶卡盐湖的青盐到西宁等地交易。
众多陈列实物中,记者看到一面保存完整的五星红旗。张存虎介绍,这是1951年8月,独立支队的战士和驼工一起横渡通天河、翻越唐古拉山,首次完成进藏运输任务时第一面挺进拉萨的五星红旗。
目前,驼场共有土地面积47.2万亩(3.15万公顷。
离开格尔木后,车窗外的草地逐渐多了起来,路两边甚至出现了几头骆驼。8月24日,抵达茶卡镇休息一晚后,采访组便前往了此次目的地——莫河驼场。
陈列馆馆长张存虎深情地讲述着驼工的故事:“1951年新开网通传奇,577名驼工牵着1300峰骆驼,随十八军西北独立支队进藏,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完成进军西藏的伟大使命。”
经过近70年的发展,莫河驼场已从最初的物资运输总队,演变成为集农作物种植、畜禽养殖、经济林开发利用、盐湖露天开采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。